韩秋惠 正在读

【许诺小书箱】

《家庭教育小学三年级》第五章 在阅读中遇见优秀的自己(2)


DD42C45C-FA9D-4858-86D4-8D27189C8170.jpeg


名人读书方法:

  1. 我国历史学家郑天挺认为,要在一定的时间里精读一本书,对于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人、每一个地点和每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研读,这样才有利于增长学识和分析能力。

  2.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读书分为两类,一是精读,包括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于身心的名人格言;二是泛读。精读加深理解而泛读拓展知识。

  3. 著名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需要三遍,即通读、精读和消化。第一遍对整本书的内容风格和结构做简单地了解,第二遍仔细研读,对书中的内容做细致的分析和解剖,第三遍是回过头来再通读全书,对整本书进行总结和概括。

  4. 毛泽东提出读书需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问和多想。

  5. 北宋文学家苏轼倡导读一本书,要分几次读,每次探讨一个方面,如果方方面面都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


9F13291B-91F7-474E-A406-374972E8B126.jpeg 

小案例(一):亲子共读

     1.  安徒生小的时候,享有亲子阅读生活,他爸爸放锤子、钳子和钉子的工具箱的上面,就是一个很简陋的书橱,做鞋匠的父亲经常会拿下一本书,读给安徒生听。后来,爸爸去世了,而且去世得很早,可是安徒生继续阅读,而且还能写作,成了了不起的童话作家。

      

        2. 1979年,作为爸爸的美国画家兼专栏作家崔利斯,有感于美国儿童普遍阅读水平的下降,专门著书立说倡导“为孩子大声读。”

         美国教育部甚至斥资千万美元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并于1985年正式确认为孩子大声读与持续默读为最行之有效的两种阅读教育方法。

      钱伯斯特别强调与孩子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而不要以是“……什么意思?”这样有点咄咄逼人的口吻开始。

      

         3.哈佛毕业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何江在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干得多累、多苦,他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他说:“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了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又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4.美国作家理查德.乔根森有一部书叫《和爸爸一起读书》,写到:“我回忆小的时候,在爸爸怀抱里,爸爸每天晚上给我读书。我一天天长大,自己把读到的故事讲给那些玩具呀,泰迪熊什么的听。再大一点,自己能独立阅读了,我还是盼望爸爸能在睡前走过来。一天,我正在盼望,爸爸好像懂得我的心思一样,拿着书走进了我的房间,我们一起来到月光下,坐在院子里读书。离开家了,上大学了,还是经常和爸爸通电话,彼此交流,最近读了一些什么书。到后来自己做妈妈了,就讲故事给孩子听。后来父亲年老了,我读书给父亲听。”


名人谈阅读能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道德情绪的快乐和痛苦,可以通过阅读培养,进而成为道德习惯,也就生成了伦理德行。”

  2. 斯文.伯克茨也认为:“通过阅读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生成,当读者真正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时,通常希望自己能够像书中人物一样,这些认知最后延伸为立项,并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指导青少年的行为。”


3042DDCD-66C3-4D45-939F-C64440DE1A40.jpeg


相关阅读

  • 提升7大核心阅读能力:方法+训练

  • 《家庭教育》3-4岁第五章 怎么说孩子才愿听,怎么听孩子才愿说?

  • 舒克贝塔传

  • 小飞的鱼

  • 《感情是什么》

  •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