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家都有卓有成效地读书及诵读方法,或者对诵读经典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是学习积累知识的基础,是成为良才所必经的门径。
曾国藩论看书和读书的区别:
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看,要博览群书,涉猎宜广,速度要快。读,要深入细致,消化理解全神贯注。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孕”。曾国藩认为,看d、读是截然不同,古人只看不读的,几乎没有。“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是君子三乐之一。
朱自清的诵读法:
朱自清主张读书要通读。必须注重“读”的功夫,是因为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他指出:“熟读的功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法:
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读书要每个字都读得响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书读得熟了慢慢就能理解。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最后就能融会贯通,解决所有的疑问。
南怀瑾弹经典诵读:
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没有文化根基的一代。
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前行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被东西并不痛苦,甚至是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背诵的作用,还可提高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力,使头脑构建起更为科学和精致的知识结构体系。